工程科学学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刊号:2095-9389
国内刊号:10-1297/T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9051 人次
 
    本刊论文
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2008年12月2 8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精神,充分调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构建以推进知识、技术的生产、转移和应用为主要任务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高度重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打造长江上游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顺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对科学事

  业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作用,加快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

  发展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

  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紧紧围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

  设,以公共科技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快科技成

  果转化为关键,以科技改革和开放为动力,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建成长江上游科技中心奠定基础。

  3.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07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科技创新绩效大幅度提高。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

  达到60%以上;专利授权量、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年均增幅分别保持30%、

  2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22%以上。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R&D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科技资源共享率达到60%以上。在四大重点产业建成产学研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位比2008年上升2位,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到2010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7%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力争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形成科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高效、人才支撑有力、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具有重庆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在2020年前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西部科技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三大科技平台,夯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公共设施基础

  4.高水平搭建三大科技平台。坚持统筹规划、综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整合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创新管理运作机制,依托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采取新建、完善、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和科技资源数据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平台。

  5.加快研究开发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部市共建,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建,单位自建等模式,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成一批设备设施国内一流,能为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研发基地。重点在家蚕基因组、超声医学、创伤烧伤、生物医药、机械传动、汽车摩托车试验检测、通信与测控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在清洁汽车、镁铝合金、仪器仪表、网络化制造、医疗器械、道路与交通、动植物品种改良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发展。力争到2007年,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个、企业(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0个;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80个(重点支持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企业(行业)技术中心100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60个。2010年,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企业(行业)技术中心150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70个。

  6.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不同行业、部门和单位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科技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图书数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科学仪器设备数据库和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构建以重庆科技信息网为载体,链接以上9个基础数据库和国内外其它重要数据库,为区县(市)、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等提供公共服务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2007年,建成功能完善的“一网九库”和一批能存储百万条以上数据记录的国家级大型数据库,完善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平台建设。

  7.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大学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为依托,建设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成果转化平台。重点加强优势行业、重点产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市大学科技园西永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孵化基地、长寿化工园区孵化器等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孵化器,在各类园区和高等院校开展“无园区孵化”,建立科技企业及科技成果的孵化体系。以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区县(市)、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支撑,重组重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培育发展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评估、专利代理和法律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网络,大力发展网上技术交易;继续办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争取建成国家级军转民科技示范园区,建立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制度,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到2007年,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2个,市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各40个,重点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0个。2010年,市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60个、孵化器达到50个。

  三、推进知识创新,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

  8.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加强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的应用基础研究,重

  点扶持交叉学科、跨地区、跨行业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每年支持技术集成度

  高、产业支撑力强的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15个,解决一批“瓶颈”

  性科学难题,获取一批专利,发表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培育一批国家级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席专家责任制,逐年增大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中科技人员的自由选题量,扶持原创性科技成果申请国际专利保护,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形成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生长点。

  9.建设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团队。通过政策导向,强化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的教育培养,积极营造“敢为人先、诚信合作、合力开拓”的学术创新氛围。

  结合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学科带头人的牵头作用,建设一批知识

  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拥有独特创新文化、富于内聚力和创造力、在国内

  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以国家、地方重大建设工程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

  引进一批引领学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创新团队。

  10.培育原始性知识创新基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出和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等院校建成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源头。选择一批研究能力强的高等院校开展知识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鼓励高等院校建立知识创新专项资金和专兼职科研队伍。改革高等院校科研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把科研经费投入指标纳入高等院校领导班子业绩考核重要内容。高等院校承担国家、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所提取管理费的比例不得超过项目经费的5%,并按规定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鼓励、支持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知识创新工作。到2007年,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知识创新基地。

  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化以产权、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收益和风险承担的主体。开展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引导、扶持企业加强职务发明专利的申报与实施。完善政府采购向技术创新倾斜的扶持政策,出台落实国家扶持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2.提升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一企业(集团)一中心”的要求,

  引导以50强工业企业为骨干的各行业重点企业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将企业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率、企业技

  术中心建设纳入重庆工业企业五十强评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国有及国有控

  股企业管理者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企业引进技术发生的费用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引导企业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2007年,全市工业50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

  1.5%以上,2010年达到2%以上。

  13.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依托三大科技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把中小企业培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鼓励和支持供应服务商平台、激光快速成形中心、模具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制造业信息化、产品设计、职工培训和技术标准等服务。

  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诊断活动。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展技术

  创新,大力发展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加大

  对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民营企业在建立内部研发机构、申请财

  政科技投入、获取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培育和扶持科

  技类民办非企业的发展。每年评选并表彰最具创新活力的十佳科技型中小企业。

  14.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技术创新绩效。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围绕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培养急需的创新后备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校市合作计划”,联合申报国家、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密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信息、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15.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加强节能、安全、清洁生产、现代集成制造、计算机辅助分析、知识工程管理、工业现场总线控制和微加工技术等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在汽车摩托车、机械、化工、冶金、食品等传统产业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点完善大型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船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产业的技术创新链,增强装备成套能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加工、管理和网络化制造,加快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贯彻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技术和工艺的标准化、规范化。

  16.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围绕“5+10创新工程”,策划、储备、滚动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到2007年,滚动实施100个重大科技项目,

  重点解决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环保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获

  取一批核心技术成果,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扶持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

  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力争把天然气汽车、镁合金、微机电系统、现代中药、环保装备等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7.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

  重点解决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保护

  与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难题。加强农业生

  物技术创新,积极培育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技

  术创新活动,建立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加快优

  质、高产、安全、高效、低耗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扶持各

  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18.加快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大力实施星火计划,结合国家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总体布局,围绕高效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集中社会各方面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积极打造巫山至江津的“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深入推进“十百千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区县一把手科技示范工程”,加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生猪、柑橘、草食牲畜(禽)、中药材等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高新技术在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库区旅游业的科技水平。

  19.提高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坚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大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加强财税、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基础的研发、培训、咨询、设计、娱乐、广告、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现代化步伐。

  20.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高新区、经开区、北部新区、大学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级各类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服务功能,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加强区县特色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突出特色,大力引进科技项目和先进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

  21.重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成果推广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及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建立完备、高效的工业技术普及应用推广网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加快构建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发展经营性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

  五、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撑

  22.发挥人才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引进和使用,造就一大批与直辖市地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科

  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全市直

  接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量,2007年达到6万人,2010年达到8万人;全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层次科技专家及后备人选,2007年达到1600名,2010年达到2000人;全市高技能人才在全市技术工人中的比例,2007年达到10%,2010年达到17%。

  23.实施巴渝创新人才工程。按照“一流项目,一流人才”的要求,科学合理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规划。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从2008年起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进选1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提供一次出国进修,支持承担一个重大科技项目,资助组织或参加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活动。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终身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加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重点产业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实施百万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培养高级技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建立岗

  位培训、就业准入和职业化考核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

  的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推进科技管理队伍职业化进程。

  24.健全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的政策环境。加快科技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开放式科技人才数据库,构筑科技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推行科技人才兼职兼薪制度;以项目课题制的方式促进科技人才跨学科、跨行业、

  跨地区流动。建立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由用人单位评人用人的人才评价机

  制。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探索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

  形式。开展科技开发项目技术期权制试点。认真落实《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条例》,依法保护职务发明中个人的合法权益。推行科研院、所长年薪制。

  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5.科学制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认真编制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定期发布《重庆市技术发展政策》蓝皮书。

  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制定“三大经济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都市经济发

  达圈重点围绕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增强知识、技术、

  信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建设支撑传统产

  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渝西经济走廊重点围绕培育

  一批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一批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着力构建为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围绕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特色工业园区

  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为资源加工业、旅游和生态农业提供支撑的科技创新

  体系。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

  法》,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把科学技术普及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重要

  内容,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创业

  文化,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26.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整科研院所布局,整合现有院所资源,组建重庆市应用技术工程研究院和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并纳入全市“十一五”基本建设重,点项目计划,力争把两院建成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基地。妥善解决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引导已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科研院所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指导公益类科研院所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学科建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7.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的契机,实施“

  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由市科委、市人事局制定并实施创新人才“引智计划”,对带项目、专利、资金来渝创业的境内外科技人员,享受外商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引进一批国外研发、设计、咨询机构来渝合资合作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到境外兴办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加强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争取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渝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与国内著名院校的校市合作。加快实施州渝黔区域科技合作计划,积极推进上海、浙江等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科技工作,提高科技对外开放水平。

  28.完善地方科技政策法规。重点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科学技术普及、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地方科技立法进程。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

  高效的政策法制环境。

  29.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新格局。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

  融资体制。

  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保证

  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加强市级科技经费统筹。按照部门联动、打捆使用、突出重点的原则,整

  合市级财政性科技资金,集中向重大项目、重点学科、重要产业倾斜。由市经

  委会同市科委编制企业技术中心发展规划,在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专

  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由市中小企业局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由市科委会同市

  财政局编制三大科技平台建设计划,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将市级科技三项费

  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由市科委会同市农口各部门制定三峡

  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从市级科技三项费中

  安排800万元,与农业发展资金和库区产业发展资金等配套安排,用于三峡库

  区星火产业带建设。

  国有及国有控股科研院所改制、迁建,其原使用国有土地的出让金全额返

  还用于支持院所改革和发展。科研院所及三大科技平台基本建设工程中所涉及

  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实行减半征收。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科技领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

  金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试点。支持符合条

  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

  30.加强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市政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协调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听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考核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业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区县(自治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决定》的实施办法。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查考核。

  附: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区域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区域创新能力

  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为: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创新能力不是竞争力,因为竞争力可以通过短期的降低成本等手段获得,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

  知识创新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

  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包括科学知识创新、技术知识特别是高技

  术创新和科技知识系统集成创新等。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

  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的成果构成技术创新的

  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原始性创新分为科学上的原始性创新和技术上的原始性创新。科学的认

  知活动中有本源性的、延展性的;技术的发展中有原创性的和改进性的。不同

  的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其新颖性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有差异的,其中“孕育着

  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我们称之为原始性创新。

  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经国家专利审查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合格

  后授予的专利数量。它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

  R&D即“Research and

  Deve1oPment”的英又简称,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R&D经费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它费用。

  三大科技平台

  重庆市科委根据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出的重大规划。包括研究开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三大类。

  研究开发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网、科学数据、文献检索系统、标本馆、大型科学数据库等;成果转化平台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高交会等。

  “5+10”

  创新工程重庆市科委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于2008年10月启动的一项科技计划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基本内容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五大领域中,按照突出重点、资源集成、管理创新的原则,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示范性。

  孵化器英文为

  incubator,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领域,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帮助企业迅速成长。一个成功的孵化器离不开五大要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租用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

  无园区孵化以提供法人代理服务为手段,为高校师生、院所科研人员(含

  其他科技自然人)·走出校园、院所,兼职或专职在公司内部以非独立法人的高新技术项目形式(称之为“模拟公司”)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由公司提供工商、税务、财会、成果推广等一揽子服务。公司对外承担一切经济法律责任,对内保留追究创办模拟公司人员的无限责任。提供这样服务的公司实体称为“无园区孵化器”,其服务称为无园区孵化服务。

  一网九库

  是我市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规划中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核心,“一网”指重庆科技公众信息网;“九库”指科技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图书数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技术标准数据库、重大科技项目数据库、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数据库和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从2008年起,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原始性创新能力,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重庆市科委在原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设立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自然科学领域中应用基础研究和部分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分重点项目和小额资助项目两类,重点项目资助经费一般为20一60万元,小额资助项目资助经费一般为2—5万元。

  超声医学

  指声学、医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超声对人体的作用和反作用规律,并加以利用以达到医学上诊断和治疗的科学。它包括超声影像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

  网络化制造指将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引入企业制造活动。当前制造的网络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制造环境内部的网络化,实现制造过程的集成;制造环境与整个制造企业的网络化,实现制造环境与企业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子系统的集成;企业与企业间的网络化,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组合与优化利用;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制造。

  重点实验室

  指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领域建立的拥有相对较为独立的管理地位的科研实体,它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科技拔尖人才、开展学校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研究开发平台。我市现有重点实验室7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科技部已支持建设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现有市级以上工程中心23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

  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设立的为本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研究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托。我市现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4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

  生产力促进中心

  是近年来我国借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模式,兴办的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中小企业与政府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等架起桥梁,通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激光快速成

  形指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借用立体平面印刷原理,用塑料、流体、粉末和薄截面板材等,基于三维CAD数据,建立和快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实际模型和原样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明显缩短新产品的上市时间,节约新产品开发和模具制造的费用。

  技术创新诊断

  是一个新兴的为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专业性咨询服务概念,主要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机制、投入、资源和人才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诊断,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找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以便为企业技术创

  新做好顶层设计。从2008年起,为引导企业(或行业)做好技术创新工作,重庆市科委、市经委共同组织实施了“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诊断专项”计划,涉及新产品开发计划、技术改造计划、发展战略及目标、R&D投入、人才结构、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品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等。

  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主要指利用非国有资产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科技成果评估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普及等业务的单位。

  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

  重庆市科委根据国家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三峡库区“三农”问题、产业“空虚”问题、移民和环境问题,采用“党政一把手科技示范工程”的项目实施方式,以现代高新技术推广为核心,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建成重庆三峡库区“一县一业”(或“几县一业”)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由多个产业集群汇集成为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

  十百千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

  指围绕我市农业“三百工程”的实施,从2008年起,由重庆市科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配合,我市连续三年共组织选派10名科技首席执行官(科技CEO)100名科技特派员,各区县(自治县、市)组织选派

  1000名科技人员下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

  百千万人才工程

  为加速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成长,自1995年起,由国家人事部、计委、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龙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这项工程旨在造就上百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上千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上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有较高造诣,起骨干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迄今为止,“百千万人才工程”共选拔培养了1300名国家级人选,近万名省部级人选。目前我市已有39人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人才柔性流动指各类人才在不改变国籍、户籍和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

  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充

  分体现个人工作和单位用人自主的一种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与以前的人

  流动方式相比,柔性流动更强调了个人的来去自由和单位用人的独立自主。

  校市合作计划

  自2001年以来,为吸纳市外科技资源,重庆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签订了校(院)市科技合作协议。重庆市科委设立专项基金(每年

  3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资助。

  微机电系统

  又称微系统(MEMS),它是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了硅微加工、超精密机加工等多种微加工技术,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成的微型智能系统,完整的微机械电系统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存储器、处理及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和微电源五部分构成。

  课题制

  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课题制适用于以国家财政拨款资助为主的各类科研计划的课题以及相关的管理活动。课题制以人才为中心,实行课题负责人责任制,有利于人、财、物等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四部委于2001年12月联合制定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重庆市科委自2002年开始项目课题制试点。

  技术期权

  为了激励科技人员创新,防止人才流失,具备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可实行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作价折股,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给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配置公司的期权。

  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2008年9月,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首次在我国科技计划管理中引入信用制度。重庆市应用技术工程研究院为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整合我市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重庆市科委于2008年启动建设“重庆市应用技术工程研究院”。该院的组建以资产为纽带,将集中打造我市科研院所的对外平台和高科技品牌效应,同时保留各院所的独立法人地位。已选址北部新区高新园,占地面积约90亩,计划于2008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应用技术工程研究院将是拥有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设施的现代化科研开发基地。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投资公司为了防止资金被锁定,一般在契约条款中意向性规定有资金的退出时间和方式。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方式有:风险企业股票公开上市;风险投资公司将其所持股份出售给其他公司;风险企业购回投资公司所持股份;其它公司收购该风险企业或者专业性的经纪人公司收购后再转手卖出。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工程科学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工程科学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